学宝教育旗下公务员考试网站
网站地图     设为首页     加入收藏
当前位置:主页  >> 申论资料  >> 热点时评   
热点时评
每日时评:观众“嘘声”喊醒谁
http://www.gdgwyw.com       2012-12-03      来源:人民网
【字体: 】              

  日前,学者于丹在北大一场昆曲演出结束后遭遇观众“嘘声”。“嘘声”背后,以及对“嘘声”的不同态度,折射出怎样的文化心理?在一个文化多元、观点多样的时代,我们如何对待不同意见、不同表达方式?文化在走向大众化、通俗化的过程中,如何避免庸俗化?


  多元表达考验文明理性


  很大程度上,如何对待不同意见,不仅考验着人的度量,也是文明水准的一个标尺。且不论现场观众到底是什么人,但在公共场合发表意见,不管是谁,都应遵循文明理性的方式,自己再有理,也应该文明地表达出来,这正是相互尊重的起点。


 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舆论场中,你可以觉得别人“太俗”,可以说出自己的批评意见,但以简单粗暴的哄闹、轰人下台的嘘声去表达,缺少基本的礼貌,而且在情绪冲动之下,越过了社会文明的边界,这无疑是令人遗憾的。“我不同意你的观点,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”,这一个熟悉的格言,其实对于丹和台下的观众都适用。


  这是一个多元表达的时代,价值多元、观念多样,用麦克风扩大之后的声音未必能够获得多少听众。对观众的嘘声不必过度解读,有不同意见、有观点冲突,这是多元时代的必然现象,关键是以包容而理性的方式去对待。


  “消费文化”也需以文为本


  老艺术家倾情演出于前,于丹上台致辞于后,“名家+名人”的商业运作模式之下,主办方制造轰动效应的意图很明显。这舞台上的一幕,如同当前文化生态的一个侧影。


  借助大众传媒和文化市场,学者走出书斋、走近公众,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国民素质的提升。然而,如果过分注重眼球效应和经济利益,让“消费文化”的商业逻辑支配文化行为,则会陷入本末倒置的误区。


  有人说,即便是心灵鸡汤,但如果一遍遍加水稀释,那营养和味道也会一次次地打折扣,终将索然寡味。因此,观众的“嘘声”,表达了对浮躁文化心态的不满,对文化的生产和创造者更是一个提醒。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欣赏品位在提升,对文化品质的要求也在提高。


  不管是深居书斋还是亮相舞台,不管是文化快餐还是精神盛宴,都应该敬畏文化,立足文化这个本位,对接受众需求,脚踏实地把学问做好,真心诚意地与读者、观众交流。毕竟,文化的力量更能打动人心、赢得共鸣。


  【网友之论】


  @对影成三人:和而不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,兼容并蓄更是北大精神的核心,用起哄的方式驱赶别人,是不是与之相悖?


  @凤凰台上凤凰游:尽管遭到观众的呛声,但是于丹事后仍然在微博上对观众表示歉意,如果观众对不同意见也有这样的包容,还会发生呛声吗?


  @喻园子:盛名之下,备受关注,这是正常现象。但也应看到,“于丹热”的背后,涌动着人们对文化经典、国学知识的强烈需求。


  @58.68.145:有媒体调查“你会不会轰名人下台”,结果发现,不少人有“嘘声心态”,这是对名人崇拜热的逆袭现象,于丹被轰是这种情绪的一个出口。


  @东九湖畔:这个社会既需要有埋首书斋、皓首穷经的学院派知识分子,也需要有走进现实、贴近公众的博学之士,尽管褒贬不一,但总得有人尝试。


  @李赵成光:学术明星应该定好位,如果不能做到“做学问”与“当明星”兼顾,那也不应该只当明星、不做学问。


  @175.16.17:人贵有自知之明,公众人物应该有恰当的自我定位。


  @jimmye01:名人不能惯着,名人被轰也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,我们的社会将越来越适应这种现象。


  @你禁止使用:没必要夸大于丹被轰的情绪化表达,只是一场商演而已。


  @喻晨:可以说“不”,但仍需尊重。用起哄的方法剥夺别人说话的权利,这就是对当事人的不尊重了。




互动消息